You are on page 1of 7

DOI:10.16158/j.cnki.51-1312/f.2002.04.

015
经济学家 …… !""!# $

技术进步动力
机制的制度绩效分析
!李 萍 李世文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 !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技术进步动力机制的制
度绩效差异,明确提出,借助市场化的力量,并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
为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发挥催化剂作用的有益经验,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制
度下技术进步动力机制、提高其制度绩效的题中要义。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动力机制 制度绩效
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
&%%0—*#*# - $%%$ 2 %(—%%"#—%,

$% 世纪中叶,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永不衰竭的动力这一著名的“索洛
命题”,改变了长期以来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的传统观点,索洛证明了只有储蓄而没有技术进步的经济是不可能实现
持续地增长的。索洛还利用统计资料对美国经济增长情况作了实证分析,
&’%’ ——
— &’(’ 年的 (% 年间,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只能解释 &$) *+ 左右
的产出,另外的 ",) *+ 的产出则被归结为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由于索洛的
开创性研究,人们的兴趣进一步指向了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而
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很多,包括资本、人力资源、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经
济制度或体制、教育状况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技术进步的速率、
周期及其走向,其中,制度或体制是一个核心要素,并越来越多地引起了
人们的关注。本文也拟从制度角度,对我国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技术进步
动力机制的制度绩效作一初步分析。

一、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
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通过技术发明到技术应用或技术扩
散使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或者说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产出比得以提高。借
助熊彼特的说法,技术进步就是生产过程中引入了新的组合或者新的生

! "# !
&’()(*+,- …… !""!# $

产函数。在其他条件(劳动和资本)不变情况下, 并形成激励,使个人经济努力转化为使私人报酬
新的生产函数可以提供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资 率接近于社会报酬率的活动。因此,如果有恰当
本产出率。表现在二维坐标图上,技术进步就是 的制度安排,即使是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制度也
生产函数(这里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代替)向右 可以改变生产要素质量和结构组合,导致新的生
上方移动到更高位置的状态。如图,生产函数从 产函数,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使经济有效增长。
/( 移动到 /* 位置,处于 /* 位置的生产函数代 新制度经济学派将制度分析范式引入到经济
表着更高的技术水平。技术进步意味着生产过程 学研究领域,这无疑是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一个重
节省了要素投入,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对自然资 大发展。我们认识到,制度是一个体系。一方面,
源的依赖度,潜在和现实地控制了价格上涨;同 规则的制定、实施离不开一定的人、组织或机构及
时,也意味着生产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因 相关因素;另一方面,规则广泛存在于人们活动的
而,如果保持连续性的技术变化、技术进步,将潜 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领
在和现实地影响结构改善乃至增长模式的根本 域,于是就有了诸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
性改变。 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等制度体系。其中,经济
!
制度内含社会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而后者
#$ 即通常意义上的经济体制,是“用来就某一地区的
生产、投入和消费做出决定并完成这些决定的一
#%
整套的机制和组织机构”" 。 包括决策机构,提供
" 信息、分配资源和协调经济决策的机制;财产所有
生产函数如何从 /( 移动到 /* 位置或者说 权的界定、个人与公司对刺激和命令的选择;决策
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是 者之间的关系等功能和结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
一个不予回答的问题,技术进步被当作了经济的 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迁。制度
外生变量来处理。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给出的 变迁,是一个制度创立、变更、替代或转换的过程,
知识溢出模型、人力资本溢出模型和边干边学模 可以理解为把一种以前没有过而又能够达到较高
型等,分析了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提出了知识 效率的制度形式引进到现有社会制度体系中的过
和技术溢出的存在使经济呈现规模收益递增,进 程。
而推动经济实现持续的内生的增长;而 *- 世纪 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制度
#- 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通过重新解读 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制度的调整、变
历史,将过去外生给定的制度内生化,从而,对技 迁,将改变激励机制及信息传递的条件而影响技
术进步的发生机制给出了更为深刻的解析。 术进步的速率和程度。一方面,制度变迁是对技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眼中,制度和技术同样都 术进步动态的反映,另一方面,没有制度安排的变
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一 迁,技术进步就难以实现或至少会受到阻碍。具
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 体地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实践中,资源的有效
伦理规范”,! 并强调对产权进行明确地界定,以
及专利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 !诺斯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 & ’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
有助于降低经济生活中的交易费用,减少未来不
!阿萨・林德贝克 $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 % & ’ $ 北京:商务印
确定性,限制或约束人们可能有的机会主义行为 书馆, ()"-$ (.-$

! "# !
经济学家 …… !""!# $

性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这一矛盾的克服,主要是 构、大学等组织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政府在
通过技术进步,使经济主体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 一定的政策框架下所形成的与产业、研究机构和
形式来实现的。而内源于收益极大化的技术变 大学等组织之间的某种关系。技术进步动力机制
化、技术进步,要求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早或 的形成及其作用绩效,在不同的经济制度背景下
迟 ),以形成保障和促使技术发明在社会经济活 是大不相同的。历史的实践表明,制度可能产生两
动、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大规模应用的有效的制 种背反的能量及其相应的动力机制:不同的体制、
度设计。这些有效的制度设计,能够寻求技术发 规则和法制框架,可能通过经济利益驱动、联结和
展的高度不确定性与产权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 调节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导向人们竞
平衡,也就是规避风险、获得利益;能寻求技术作 争创新性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环境;也可能通过行
为公共物品(共享性)与产权的有效结合,使经济 政指令驱动、割裂和制约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一
主体所作的努力的个人收益逼近于社会收益,从 定的相互关系,导向人们“达摩”) 守成性的非经
而促进技术进步乃至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济行为(如追求单位级别或个人职位的提升等)和
可见,内源于收益极大化的技术变迁、技术进 社会环境。其结果,技术进步的速率、周期及其对
步提出制度变迁的客观要求,制度变迁又反作用 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大相径庭。
于技术变迁,适合于技术进步的制度变迁,则保障 在传统经济制度下,技术进步的动力主要依
和促进技术变迁和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增长和社 赖政府行政强制性命令的外部力量,从而,技术进
会发展;反之,不适合于技术变迁的制度安排和制 步动力机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度环境,则制约和阻碍技术进步,从而阻碍经济增 /% 推动技术进步的经济主体缺位。在高度集
长和社会发展。因此,技术进步与制度之间存在 权的计划体制下,国营生产单位的产权是依附于
着由适应 *变化*排斥*调整*再适应……辩证 国家行政权力的,生产单位的人、财、物、和产、供、
互动的关系。 销以至价格、投资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均集
中在政府行政机构手里,生产单位无权根据消费
二、技术进步动力机制的 者需要以及本身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利益决定生产
什么,生产多少;无权销售自己的产品;无权对自
制度绩效:比较分析
己的产品定价或调价;无权也无能力进行固定资
技术进步动力机制是一个链、一个系统。技
产的更新改造等。久而久之,生产单位没有权,也
术进步动力机制的“链条”连结着技术进步的自发
没有动力去考虑技术进步问题。因而作为技术创
机制和自为机制。从社会层面看,资源的有限性
新主体的生产单位被长期排斥在技术创新体系之
与需求的无限性,是驱动人类社会寻求技术进步
外。
方式解决矛盾、实现发展愿望的“自发机制”和永
’% 技术进步动力源泉的非经济性。传统经济
恒动力。从个体层面看,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体制全面否定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生产单位和
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怀疑主义好奇”
精神、尤其是获取“先驱者利润”! 的利益导向,则
是驱动经济主体寻求技术发明到技术应用或技术 ! # 德 $ 柯武刚,史漫飞著 % 制度经济学 # & $ % 北京:商务印
书馆, ’(((% ’)*,’*(%
扩散途径、解决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达摩,这个词源于梵凡词 +,-.,意指非竞争状态,传统的印
度教哲学中,非竞争被视为一种理想。达摩是一个保守的不自由
的“自为机制”和永续动力。技术进步动力机制的
的社会和停滞经济的标志。 ( # 德 $ 柯武刚,史漫飞著 % 制度经济学
“系统”包含着技术进步承载者,如产业、研究机 # &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 "" !
!"#$#%&’( …… !""!# $

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被严重扭曲。 销垄断、国营生产者相对于消费者得以产定销垄
由于国家领导人过分强调和夸大意识形态在经济 断和国营生产者在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获得
建设中的作用,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科研人员的 上的垄断,加之,国营生产者实行大而全、小而全,
技术成果被免费地配给全社会广泛使用,却不能 排斥竞争、保护落后,极大地弱化了技术进步的动
或很少在物质利益方面得到补偿,必然挫伤广大 力。
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
— 生产与科研的脱节,两者缺乏需求导向
$% 技术进步的重要条件——
— 资金配置的单 和利益联接的纽带,是形成社会经济活动非创新
一化。在传统制度安排中,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利 性动态低效率循环的重要原因。在传统制度的安
润全部上缴给中央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即使生 排下,生产与科技相分离,生产单位的任务是生
产单位有心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也没有经济 产,科研机构的研究又多是封闭式进行,使技术创
实力来完成,于是技术进步所需资金唯一依靠政 新缺乏最直接的需求刺激和信息导向,缺乏利益
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然而,与此同时,面对 的机理,缺乏将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各种条件(如
“撒胡椒面”式的
数以万计的国营生产单位来说, 政策条件、中试力量等)和市场检验及其选择过
拨款对技术进步又无异于杯水车薪。 程,从而形成了一种缺乏市场或利益驱动力的非
由于传统制度安排,导致了强烈的“反技术促 创新性生产循环,技术进步在生产活动乃至经济
进倾向”,形成了缺乏内在利益和外在压力驱动的 增长中的作用非常微弱 ! ,致使社会总的生产水
非创新性生产循环的常态。 平远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而是处在生产可
——
— 产值考核和技术收益的外生化,使生产 能性边界之内的某一点上,经济增长难以越过“马
单位对技术及其应用产生抵制性情绪的内在原 尔萨斯陷阱”。
因。在生产单位利益与产值挂钩,而不是与商品 改革开放以来,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
实现“惊险跳跃”的收益挂钩的年代,只要指令性 体,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市场机制等一系列市场取
计划能完成,产值指标上去了,生产单位就不会去 向的改革,影响并改变了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形成
关心技术进步。更何况,技术进步需要大量的人 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从而技术进步动力机制
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这在国家分配给生产单 开始呈现出如下新的特征。
位的要素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可能对计划和产值 &% 企业逐渐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随着
的完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加之,生产单位并不享 国有企业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的改革,特别
有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在生产单位技术创新的 是公司制的建立,开始触及到产权关系的调整和
成本被内部化,而相应的收益却被外部化的情况 改革,政企逐渐分离,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市场的产
下,也就难怪对技术进步及其应用普遍缺乏兴趣 权主体、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有了比较独立的法
和动力了。 律身份和法人财产权。在委托 ! 代理关系下,企业
——
— 短缺体制和行政垄断对竞争的排斥,是 的经营者开始拥有了部分经营控制权和剩余索取
生产单位不思技术进步的外在原因。短缺是计划 权。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了一定的自主决策
经济下的常态,产品供不应求且由国家包销,生产 权力,同时,也掌握有部分税后利润资源。另一方
单位没有生死攸关的外在竞争压力,自然安于技
术守成、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由于 “三重行政垄 ! &#’( ! &#"( 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 &)* +#, ,其中,劳动
增长作用为 $), ,资金增长作用为 ’&, ,而技术进步作用仅为
断”存在,即国营商业生产单位相对于生产者的购 &#, 。(参见《战略参考 》&##’、+ )。

! "# !
经济学家 …… !""!# $

面,政府、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逐渐退出了企业 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以及学习运用市场机制来
的具体经营活动。这标志着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 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制度等,促进了技术进步收
计划性技术进步动力机制开始向以企业为主体 益内部化,使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了较大的技术创
的市场竞争性技术进步动力机制转换。这样,追 新激励,包括技术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空间,提高
逐利润极大化的利益机制的启动和运作,使企业 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据国家统计局
初步有了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内在 教育中心的于祥同志的计算,我国改革开放 $# 年
激励。 来技术进步的增长速度约 ’( )* 左右,技术进步
$% 竞争机制成为推动技术进步重要的外源 对 +,- 的贡献率约 ’.* 左右,由于技术进步而
动力。随着所有制的调整和改革,多种经济形式 带来的 +,- 的增加额约在 /),### 亿元左右,技
并存内生出竞争,而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在 术进步对 +,- 增长的贡献率开始超过劳动和资
市场经济体制下,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和优胜劣 本分别的贡献率,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了
汰的风险约束创造的危机感,迫使各个经济主体 一个新的时期 ! 。
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生产方式创
新,以尽量少的投入(降低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 三、健全市场制度下技术
产出(包括超额利润)。只有通过不断进行技术进
进步动力机制:几点思考
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有永不衰竭
当前,我国仍处在体制转轨或过渡时期,市场
的利润源。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
机制发育仍不充分,还存在着产权不明晰、竞争不
步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国有”之外发
充分、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法规不健全等问题,
展了“非国有”这一块,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迫
引致技术进步动力机制作用的“不充分性”及其
使企业注重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哪
“效率的漏损”。由于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化
个行业或地区的市场竞争越充分,哪个行业或地
程度不高,因而,显然是不能沿用行政力量来强制
区的技术进步乃至经济增长就越快。家电行业和
性地加以解决,唯有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借助市
汽车行业、东部和西部的发展就是明显的对比例
场化的力量去进一步健全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证。
在此基础上,为发挥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的
&% 推动技术进步的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随着
“后发优势”,还应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为
银行企业化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
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发挥催化剂作用的某些有益经
育,企业技术进步所需资金,除了自身资本积累
验。我们以信息技术是如何推动了美国的经济为
的自筹形式以外,还借助信用制度广泛通过银行
例。$# 世纪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及
信贷、发行股票、债券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上
其广泛应用导致了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加
进行间接或直接融资。同时,在开放的国际经济
快,从而提高了美国可持续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交往中,企业还可以通过优质项目吸引外资。此
据美国官方统计,从 /""0 年到 $##/ 年,美国劳动
外,企业也可以利用新兴的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来
生产率的年增长率达到 $( 1* ,大大超过 /")& 年
筹措研究开发所需的资金。
到 /""0 年间的 /( ’* 。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
正是基于市场制度的创新,包括努力建立明
晰的产权制度、引入专利制度、奖励技术发明并 !于祥 % 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2 3 4 % 统
实现技术有偿使用、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与要素 计教育,$###,5 1 6 %

! "# !
!"#$#%&’( …… !""!# $

因素是美国政府适应社会经济的新发展,积极致 括按市场运作规则向银行贷款)搞技术创新、技术
力于调整并提供一个鼓励创新和竞争的法律框架 进步获得的收益及其形成的资产仍归国家,而责
和政策环境,对新产品的专利进行知识产权方面 任与风险却由企业独自承担。收益和风险的不对
的制度保护,如为电子合同( $%$&’()*+& &)*’(,&’+*-) 称,大大降低了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力。难怪有
建立一个法律框架,支持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 许多厂长经理谈到技改就哀叹“不改等死,要改找
保护等。同时,尽可能减少不利于竞争的障碍,鼓 死”。“理性”的经理人当然选择“等死”,
“等死”往
励而不是限制私人部门进入电子商务等新兴的经 往还可以异地为官。
济活动领域。例如,政府对因特网经济活动实行 针对此,明晰产权,核心是明确界定企业产权
新的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此外,政府还通过建立 的归属主体和经营主体及其相应的权益和责任,
“.# 世 纪 研 究 基 金 ” 以 及 “ 高 级 技 术 规 划 ” 特别是设计一个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如经理
(/01,*&$0 2$&3*)%)-4 5()-(,6),以实现“三个确 的最优报酬设计,促使企业经理阶层对个人效用
保”:确保国家最优先的研究项目能够得以稳定进 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行并获得发展;确保对经济领域有积极影响的技 除此而外,股权形式还可以多样化。除了资本入股
术能够持续地处于领先位置;确保长期的研究能 之外,经营管理者、专家技术人员也可以凭借他们
够创造出高技术、高收入的工作岗位、高生活质量 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或技术成果入股参股,并实
和高经济增长率。政府主要采取了支持公共部门 行期权制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通过建立企业
与私人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的方式来 法人财产制度和企业家“剩余索取权”制度,保护
完成一系列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培育和增进企业技术进步“内
我们认为,借助市场化的力量,并借鉴成熟市 源动力”的激励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有益经验,加强技术创新和竞 其次,强化竞争机制,以形成健全市场制度下
争的制度建设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下技术 技术进步动力机制的重要制度环境。当前,深化国
进步动力机制的题中要义。 企改革,国有经济部分地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通
首先,明晰产权是健全市场制度下技术进步 道仍不顺畅,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也还比
动力机制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企业产权不明晰, 较广泛地存在着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
造成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企业还没有完全 面,企业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在寻求政
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市场主体。尽管随着市场化 府保护的讨价还价上,因而减少了对技术进步的
的不断深入,多数国有企业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但 投入;另一方面,政府权力导致的行业壁垒和地区
从实际效果看,其中不少只是换了个名字,翻了张 封锁,使得有些企业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地
牌子,机构设置不变,原班人马依旧,存在着国有 位。而垄断、特别是政府行政性垄断、行业性保护
股一股独大,国有股权主体虚置的问题。国有股 破坏了竞争与技术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内在依存关
权主体缺位导致企业内部委托——
— 代理问题严 联。为此,在目前“入世”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
重,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财产制度安排,换言 内竞争国际化这一新的竞争态势的挑战,必须彻
之,缺乏合适的企业财产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 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使企业依靠技术
或“剩余索取权”结构。代理人的收益与其努力程 进步增强和提升其竞争力,强化和完善竞争机制,
度和绩效没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从而引发委托 以增强企业技术进步动机的外在压力。"7 年代初
! 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实践中,企业斥资(包 以来,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公司的出现,打破了

! "# !
经济学家 …… !""!# $

中国电信业的垄断,提供了一个竞争带来繁荣的 知识产权等法律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专利
成功案例。 法》、
《商业法》和《技术合同法》,加大打击假冒伪
再次,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是健全市场制度 劣的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竞争的行为,维护有利于
下技术进步动力机制的重要条件。要着重加快技 促进技术进步的市场秩序。
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 最后,国家承担起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责
系。一方面,可以尽快降低企业创业者获取或搜 任,是健全市场制度下技术进步动力机制的重要
寻技术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科学 支持条件。 由于技术进步所依赖的基础知识、基
技术研究与应用长期“两张皮”的运行机制,推进 础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很
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 强的外部性(或使用的非排他性),而市场制度在
化。同时,要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拓宽中小企业 处理外部性问题常常失灵,需要政府积极介入这
进行技术进步的融资渠道。由于技术改造、技术 一领域,由政府主要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
引进和技术创新都是风险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 弥补市场之不足。同时,在现有的“国家自然科学
产业在未来不确定性条件下更具有“高投入,高风 基金会”、 “ $%& 计划”、
“社会科学基金会”、 “星火
险和高回报”的特点,而银行贷款因其安全性第一 计划”等基础之上,还可以增设国家实验室,实施
的性质,在技术进步融资需要方面显然也就有着 类似于美国的 “’()*” + ’,-.. (/012300 12245-6142
一定的局限性。为此,设立创新基金,加快资本市 *303-789 :74;7-, < 的中小企业创新计划,并积极
场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开辟风险投资市场,有利 拓展国家实验室与企业、研究机构等营利性组织
于解决企业技术进步的资金压力和分散投资风 的联合研究与开发渠道,鼓励大学与企业联合建
险。 立多种应用型的研究中心,为全国性的技术创新
第四,完善市场法规是健全市场制度下技术 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和发挥“孵化器”作用。
进步动力机制的重要保障。对于先期获得技术进
步的企业来说具有某种垄断优势,这种垄断对于 参考文献:
经济体系的技术进步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 = > ? = 德 ? 柯武刚,史漫飞著 @ 制度经济学——
— 社会秩
用。因为后发企业为了分享垄断利润,必然加快 序与公共政策 = A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BBB@

技术研发、模仿先进技术或是开发替代技术产品, = # ? 李萍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
— 从市场
机制角度给出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 A ? @ 成都:西南财经
从而带动全行业技术进步。但是,在不完善的市
大学出版社,
#BB>@
场体制下,由于法制建设滞后或是执法不力,有些
= & ? 胡鞍钢主编 @ 知识与发展:#> 世纪新追赶战略
企业因为规模小无力进行技术进步便借模仿创新
= A ?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BB>@
之名,大肆制假售假,采取低价倾销不正当竞争策
略分割市场,严重损害先进技术企业的利益。为
+ 收稿日期:#BB#—BC—## 责任编辑:谭晓梅 <
此,必须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技术质量标准、保护

!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