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5

波羅的海三小國‧波蘭深度國家公園‧巡訪蕭邦 23 日- Part 10 1

行者無疆 導遊 :景明哲 2500-0585

12. Aug. 31 ( Thu ) 格但斯克Gdansk→70km/1h20m 馬爾堡 Marburg→155km/2h 托倫Toruń


<今日行程>上午格但斯克觀光,午餐後,前往維斯瓦河畔,13世紀由條頓騎士團所建立的-托倫。
早上依然在格但斯克Gdańsk,先在舊城區中央廣場回顧歷史進程刊版

1945年二戰後格但斯克老城區之殘破景象,經歷三年之協商後,才決議修舊如舊之決策。

1966 年伊朗巴勒維夫人、1967 年法國總統戴高樂、1972 年古巴卡斯楚、1977 年西德總理施密特之留影

1987 年教宗保祿二世之到訪,1993 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卡爾 16 世在此重溫國王大道(1457 年由 13 年戰爭抵抗條頓軍團之


波蘭大公 Casimir IV Jagiellon 命名,亦稱長市集 Long Market )
2

十五世紀古波蘭 Jagiellon 王朝之郡王像

1993 年英國查理王子,1993 年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1997 年新任荷蘭女皇碧翠斯、2001 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來訪

天主教之祭典與節慶日在此地隆重舉辦,如左圖所示是 2008 年 5 月 22 日 Corpus Christi Day 基督聖體聖血節之琥珀聖醮繞


境;2011 年聚集於海神噴泉旁之華勒沙
3
4
5
6
7
8
9

今天早上主要參觀的景點是格但斯克運河區兩旁之高級住宅區; 與莫特拉瓦 Motława 河連結之 Raduni 運河為昔日條頓騎


士團所開發,作拓展內陸水路貿易之用。現在河畔當然已是餐廳、咖啡店、酒吧林立的消費區。
10
11

抵達馬爾堡 Malbork
12

Vistula 河

位於 Vistula 河口( 古稱 Nogat River )潟湖區之馬爾堡 Malbork Castle


※馬爾堡(Malbork Castle, 又稱瑪麗安城堡 Ordensburg Marienburg,UNESCO 1997)1278 年建城為歐洲最大的磚構造建築物,
1309~1454 年成為十字軍條頓騎士團( Teutonic Order;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並稱爲十字軍三大騎士團;效忠東羅馬帝
國 )的總部,是條頓騎士團長的駐地(1226 年條頓騎士團與德皇腓特烈二世達成協議,獲得普魯士境内的所有貴族特權。
1234 年條頓騎士團贏得瑟格納戰役的勝利,教廷控制普魯士全境,將之租借給條頓騎士團,但直到 1285 年條頓騎士團才
最終征服普魯士地區,經由 Nogat River 之河運從事普魯士與華沙間之木材貿易,使普魯士人改信羅馬天主教。1241 年 4
月 9 日,條頓騎士團作爲主力的德意志與波蘭聯軍在列格尼卡戰役中被拔都統率的蒙古軍擊潰,重騎兵全軍覆沒;1242
年 4 月 5 日,1 萬 2 千名條頓騎士團部隊 (包括丹麥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地的騎士和民兵) 與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指揮的
15,000 人的諾夫哥羅德與俄國弗拉基米爾騎兵聯軍展開楚德湖戰役。最終條頓騎士團重騎兵由於行動不便以及冰層開裂等
原因遭到慘敗,再無能力向俄國腹地進軍。楚德湖戰役也被稱作冰湖大戰。1929 年教宗庇護十一世訓令,條頓騎士團成
爲純宗教修士會以協助性質現存至今 )。 1410 年坦能堡之役 Schlacht bei Tannenberg(格倫瓦德之戰 Battle of Grunwald)條頓
騎士團慘敗於波蘭立陶宛聯軍,騎士團團長 Ulrich von Jungingen 和多數高階將領皆陣亡,騎士團總部馬爾堡被聯軍作為最
終攻擊目標遭受圍城之困(Siege of Marienburg)
,馬爾堡周圍的城市被戰火波及幾乎被夷為平地,但城堡由於指揮官 Heinrich
von Plauen 的領導抵抗,最後成功守住,沒有讓聯軍攻克。 馬爾堡在十三年戰爭(1454-1466 年條頓騎士團統治下普魯士
的一系列內戰)中被賣給了波蘭國王 Kazimierz IV Jagiellończyk(1457)
,到 1772 年都是波蘭的領地(不過在北方戰爭時,城
堡也多次被瑞典給占領)
,在 1773 年歸普魯士王國的西普魯士所有。頓騎士團的宗教標誌在百年後被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
帝國設計為軍事勳章和勢力象徵,現今的德國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也以它做為標誌。
13

20 世紀末期之馬爾堡 Malbork Castle 當時已是木材之集散地 ( 船夫以木筏整理砍伐之松木)


二戰時城堡損毀超過一半,在戰後被劃入波蘭國土並開始重建工作,1961 年成立了城堡博物館,1997 年被認定為世界遺
產,但一直到今日都仍還在修復當中。 也是目前最大哥德式紅磚結構城堡。號稱中世紀之輝煌;1994 年被列入聯合國世
界遺產;抵達後參觀★城堡廣場,庭園及高聳的塔樓、美麗的玫瑰花窗和城堡教堂(kośc. św. Jana Chrzciciela)。
14
15

馬爾堡 Malbork Castle, 正式名稱為 The Castle of the Teutonic Order in Malbork,又稱瑪麗安城堡 Ordensburg Marienburg,UNESCO
1997
16

進入稱之為 Grand Master's Palace 大公宮;


17
18
19

漩渦與捲渦紋飾裝飾圖案之花窗+ 肋柱穹頂之歐式文藝復興古典風格
20
21

穹頂肋柱交會點之紋飾

進入這大公內務府 Council chamber,於 1823~24 年在 Koenigsburg 財力支援下將二廳房打通進行浪漫風格之裝飾,因而此大


廳亦稱 Koenigsburg 廳。屋頂藤蔓之裝飾是由格但斯克之畫家 Michael Carl Gregorovius 執筆。1834 年後又添加新歌德式之裝
飾。牆上之肖像包括 19 世紀初曾資助過的人物, 如主導改建的普魯士國王 Frederick William III, 皇家建築設計師 Theodor von
Schon,及裝潢師 Carl Friedrich Schinkel,營造師 Augustb Gersdorff。
22

經吊橋進入城堡內之廣場內側的四座銅像(名字由左至右分別為:Salza、Feuchtwangen、Kniprode 和 Hohenzollern)
,推測應
該是團長等級的歷史人物

側面知這位騎士
23

這牆上之排水孔可是排泄物之出口,因通往廁所
24

馬爾堡 Malbork Castle 之中庭,以網狀布幔來裝飾;想必原本有噴水池與花圃

這種稱之為漩渦與捲渦幾何圖形組合之紋飾之拱型石柱窗戶之設計猶如置身於修道院,圖形亦有三位一體之暗示
25

鸛鳥為飾

塔樓不同色系之磚塊,明顯說明經歷砲火後之重建 尼古拉·哥白尼
26

地下室之廚房 黑麥麵包與餅乾

各種香料與調味料

德式薰製香腸與臘肉
步出房間,進入迴廊
27
28

迴廊經修改後可稱為添加了浪漫式風格 對面之主殿樓

這經典尖型拱門之設計沿用穆斯林之七重天式樣加上捲渦幾何三位一體之紋飾加上側面羅馬肋柱之迴廊;讓我們感受文
藝復興時代古典建築之優雅脫俗;當然任何一座歐式古堡,都免不了有座郡主專屬的小教堂。
果真進入郡主專屬的小教堂 kośc. św. Jana Chrzciciela
29

尖型拱門之內側
30
郡王專屬之樓梯 31

教堂內之場景
32

這木門也有穆斯林的風格式樣
33

許多人臉無法識別,這也可能源於宗教革命之搗損
34
35
36

這些如同羅馬時期之陶管可是 15 世紀之工藝原件,也有簡單的彩釉

這座主祭壇是 1504 年由薩克森之 Frederrick( 普魯士條頓軍團大公之道樹第二屆郡主)敬獻給位於 Sambia 之 Chapel of St.


Adalbert ( 據說此地為他殉道所在);但 1669 年隨著條頓軍團世俗化,教堂也被毀;而此祭壇於 1870 年前被安置於 Lochstedt
城堡。1885 年經轉手被馬爾堡收購。即使二次大戰沒有受損嚴重,可是這祭壇也是歷盡風霜,1945 年被?偷竊,殘餘也
破損不堪;經過 1970 中葉~96 年近 20 年之修補依原稿復原得以重見天日。主祭壇上之被祝福之童貞瑪莉加冕 Coronation of 37
the Blessed Virgin Mary,坐在騎士團與薩克森 Frederick 大公軍徽皇座之天父與基督共執皇冠;左側則是手執地球,腳踏 Dietrich
Reitzenstein, Reeve of Lochstedt 軍徽的皇后;右側之 St James 穿著朝聖之道袍,頭帶有貝殼之帽子,腳下則是 Weiblingens 之
軍徽。據導覽手冊說明前面為 St Barbara 與 St James. 背面則是描繪 St Adalbert 生平之畫像。

Maciej Kilarski 考古團隊艱苦持久之修復工程;當然其中也獲得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之國際經濟支援


依然有許多神龕內依然是無從查考而空無一物,考古工作真的是付出十分的努力,可能僅有一分之耕耘成果 38

戰後當時之殘破景象
39

如今馬爾堡也轉型設立此琥珀宮(歷史博物館)
慶祝馬爾堡成立 50 周年慶而設此琥珀歷史博物館,介紹其化石之生物學背景及藝術創作。其展品包括由波蘭國王 Stanisław
Leszczyński 和 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 擁有的琥珀藝品聞名於世。也有來自格但斯克知名藝術家之紀念碑 Michel Redlin
或 Christophra Maucher。
波羅的海北岸、斯堪地那維亞、桑比亞 Sambia 沿岸的確藴藏豐富的琥珀。有一派學者認為琥珀源自遠古絶種的琥珀松 Pinus
succinifera 樹脂,稱之為 Dominican amber 或 Glessite;當然除松科 Pinaceae( 如 松 Pinus, 落葉松 Larix, 冷杉 Abies, 雲杉 Picea,
Piceities )外,也有其他學者認為是來自杉科 Taxodiaceae ( 如水松 Glyptostrobus, 紅杉 Sequoia, 金松 Sciadopitys )、或柏科
Cupressaceae ( 如南非柏 Widdringtonia, 刺柏 Thuites, 肖楠 Libocedrus, 扁柏 Chamaecyparis, Cupressites, Cupresinanthus, Juniterus )
等> 100 種原生植物。百萬年前隨著泥藻地層沉降而落入海底,樹脂變成化石,經過切割、雕琢、打磨成為琥珀。 而來自
波羅的海的稱為 succinite ( Baltic amber),其中琥珀酸 succinic acid 含量 3~8%,但原本認為其化學指標成分松香油中之樅酸
abietic acid 之雙分子結構,也引發爭議。不論如何,琥珀比重 0.96~1.09,熔點 287~300℃
。呈半透明體,神秘卻迷人,容雍
而瑰麗。經常晶瑩剔透的琥珀內都有一隻如同昆蟲的小生物。這是剛巧樹脂黏著昆蟲墮下泥沼,劃下永恆的見證。
40

波羅的琥珀原石 succinite ( Baltic amber), 一般外表均以植物性之藍土包覆

全世界琥珀之生產地
41

半成品之顏色、透明度均不相同

遠古人類已使用琥珀為裝飾品
42

琥珀削刻成車輪狀,被認為是太陽之象徵
公元前 8 世紀~2 世紀藉由腓尼基商人而傳入地中海之希臘與義大利 ( 古名為 Etruria )。 1~5 世紀中葉之古羅馬時期,Nero
地區之 Aquileia 城已與波羅地海進行琥珀之交易,經 Danube 開啟了沿維他瓦河 Vltava 至捷克 Dales, 經西里西亞沿著普羅斯
納河至卡利什之琥珀路上貿易之路;但之後之 2~3 世紀被琥珀海上之路取代。 在羅馬琥珀粉也當作藥材,在古波蘭原住
民維爾巴克 Weilbark 文化中經常被女性使用;
43

1257~63 年條頓軍團獲得經營琥珀外貿特權,而致富;特地於 Lochstedt 城堡設立大公配銷商貿局, 藉由其各地之店家送


往呂貝克及比利時(Bruges)。 格但斯克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 Krolewiec 之 Stantien & Becker 成為琥珀手工藝中心,其成品也
是個貴族之身分表徵。.

像是衣服之鈕扣
44
45

19 世紀時已是現代化大規模之工廠生產
46

二戰後, 格但斯克之工匠師傅之傳統工藝僥倖得以持續,1945 年成立專賣之國營工廠;但原料則是來自蘇聯。60 年代


之時尚潮流使此工藝再復甦,造就了不少有創意之藝術家,而獨立經營之骨董店逐漸抬頭。如今在波蘭這行業已成為國
際珠寶展銷會之一環。
47

希臘神話中也有段琥珀的神話故事。話說 Phaëton 是太陽 Helios 的兒子。某天貪玩的法厄同駕著父親的太陽神戰車在蒼穹


奔馳。正興高採烈之際豈料橫禍頓生,戰車突然失控撞向地球。千鈞一髮之際,宙斯 Zeus 為拯救地球,以雷電撃向法厄
同,後者當埸弊命連人當車墜入河中。他的妹妹們赫利阿得斯 Heliades 聞訊後痛不欲生,慘哭成涙人。後來她們化成樹,
眼淚也成了琥珀。傳說當然不足信,但以上故事也反映琥珀在古代被視為人間瑰寶、天工開物。事實上,琥珀就曽有「北
方的黃金」之美譽,在古代,其價值比黃金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少歷史文獻和考古文物皆證實在數千年前琥珀通過貿易
傳遍歐亞各地。維京人、塞爾特人、希臘人、羅馬人、埃及人、腓力基人都對琥珀珍而重之。
琥珀在陽光下綻放耀眼光芒,因此人們認為它乃神聖之物,並以其作祭祀之用。後來因為基督教掘起,琥珀的神祕
宗教色彩才逐漸減退。不過,基督徒也會用琥珀製成念珠,作禱告用途。 除了宗教用途琥珀更被廣泛用作飾物。荷馬
Homer 史詩《奧德賽 Odyssey》)的主人翁奥德修斯 Odysseus 在特洛伊 Troy 戰爭後啟航回鄉,途中因遭遇暴風雨而在外流浪
十數年。家鄕誤傳其死訊,有不少人借機向其妻求婚。上門求婚者絡繹不絕,當中,就有求婚者以琥珀珠寶作為求婚禮
物。羅馬帝國君主尼祿 Nero 曾將琥珀贈予格鬥士。莎士比亞喜劇《馴悍記 The Taming of the Shrew》中,凱瑟麗娜 Katherina
的嫁妝就包括價值不斐的琥珀飾物。由此,在莎士比亞的時代,資產階級逐漸崛起,琥珀也從皇室貴族走入了民間。
歷史上出現多條琥珀之路,其中最著名一條便是以格但斯克為起點。格但斯克位乃波蘭沿岸城市,北臨波羅的海,
它同時又位於波蘭最長河流維斯杜拉河下遊。三千多年前,便有人在波羅的海沿岸開採琥珀,然後運到格但斯克。在當
地加工後,商人利用船隻,將琥珀運到維斯杜拉河的下游,也是波蘭南部,再用陸路運到意大利威尼斯附近。在意大利,
又有商人將琥珀搬上船隻,然後跨越地中海,將其送抵非洲北岸。運送路途遙遠耗時,琥珀運到地中海自然價值連城。
琥珀之路也成為財富之路。格但斯克也受惠於琥珀貿易,而富甲一方。
格但斯克除了是琥珀重鎮、富饒之地,也是交通樞紐、貿易要衝,而且更具軍事價值。試想,若果將波羅的海比喻
為波蘭的口部,而華沙一帶是腹部,那格但斯克就是波蘭的咽喉。佔據了格但斯克,不但可以控制維斯杜拉河一帶的貿
易,甚至可以把半個波蘭掌握在手上。悠悠歲月中,格但斯克長期引來外敵覬覦,並多次飽受戰火蹂躪,但每次災刧後,
都可重新堀起。它曽先後被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和普魯士(Prussia)統治,琥珀來源和買賣也落入征服者手中。1939
年德國入侵波蘭,格但斯克是其首要攻擊目標之一,歷史學家也以格但斯克的戰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濫觴。
大戰後,波蘭被蘇聯共產政權控制,格但斯克的琥珀貿易曾經中斷。上世紀 90 年,波蘭成為民主國家,琥珀貿易重
生,格但斯克再度成為全球重要的琥珀出口地,每年春秋兩季皆舉辦大型琥珀貿易展覽。儘管命途多舛,格但斯克展現
了頑強的生命力,每次災變後皆如同鳳凰一樣,歷經浴火而重生,宛如琥珀經過千錘百煉後,璀璨奪目。一顆琥珀,也
能引領你走進歷史迴廊,窺見其起伏跌宕的歲月。
48

現代之創意與品味才是珠寶業發展之法寶
步出博物館

這些也是中古世紀古堡的異形鬼魅(類似中國之門神概念)
49

接著前往下一站亦是列入UNESCO, 1997年之托倫Toruń (德文: Thorn )


50

Józef Piłsudski Bridge


沿著Vistula ( Wisla )河,進入托倫Toruń (德文: Thorn )
托倫Toruń 是1232年由條頓騎士團所建立之城邦。1264~1411年隸屬於漢薩同盟之商貿港口之一, 托倫在瓜分波蘭的過程中
被劃給普魯士,一戰之後又劃給獨立的波蘭,二戰期間曾被德國佔領。托倫是波蘭西部重要的文化都市。托倫的舊市區
的建築見證由哥德紅磚式Brick Gothic、後文藝復興式 Mannerism 至巴洛克式 Baroque風格之歷史軌跡,經歷了波蘭、普魯士、
瑞典、德國與蘇俄等統治、最幸運的是二戰期間未被破壞,而能原汁原味地保有各朝代之歷史古蹟,而列入波蘭之七大
奇蹟之一;這座歐洲最美麗的古城也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51

托倫Toruń 之舊城牆與城門
52

托倫Toruń 老城區之觀光地圖
舊市政廳是一幢建於 1391 年的哥德式建築,位於舊城的中心處,是遊覽舊城最佳的地標和起點。幾世紀以來,舊市政廳
一直是托倫的政治、商業中心,早年波蘭國王或是條頓騎士團的團長蒞臨托倫時都住在這裡。托倫在過去和馬爾堡、但
澤、克拉克夫都同是漢薩同盟(Hanza)的一員,在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天文學家,其【日心說】理論以太陽為太陽系
之中心,而推翻了以地球為中心之傳統概念;更重要的是以科學實驗推翻至高無上之神權 )像所在寬街( Ul. Szeroka)上,可
以發現昔日同屬於普魯士商圈(Strefa Pruska)的同盟城市還有其他商圈城市的徽章在地上成為了裝飾品。
1703 年瑞典軍隊大舉入侵托倫,砲火不但毀了建築本身,也毀了許多內部珍藏的藝術品。1722~38 年間,重建的工作持續
不斷,1869 年西側的建築也改設計成新哥德式。舊城廣場的中央是舊市政廳,四周則包圍著不少獨特而搶眼的建築,包
括亞瑟會館(Dwór Artusa)、聖靈教堂(Kościół Św Ducha)、聖母瑪莉亞教堂(Kościół NMP)、郵局、星星之屋(Kamienica pod Gwiazdą) 53
等。
受惠於維士瓦河與陸路交通的樞紐,托倫自古便是一個商業活動興盛的都市,不但為這裡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也造就了
這裡的特產『薑餅』的誕生。被蕭邦之推廣之薑餅博物館也算是行銷手段。

進入舊城區之要塞塔樓,船夫門Sailer gate 1925~38年海軍官校總部


54

這條船伕街Zeglarska ( Sailor Street)之前可稱為皇家大道Royal Route,當然兩旁則是豪門宅院;正前方則是St John the Baptist and


St John the Evangellist教堂之Rafter鐘樓

由右圖方濟會聖約翰天主堂的歷史看板,也可了解波蘭之歷史大事;在歐洲教堂的史冊就是部完整的都市歷史檔案;
因為歐洲最完整的文獻檔案均忠實的紀載於教堂的記事本中;因為每位居民從出生到死亡之重大事件,教堂均有紀錄;
所以我們可將它視為一戶政事務所( 如同日本每鄉均有之佛寺或廟宇 )
55

由此十字架之式樣顯示方濟會Franciscan為最古老羅 馬 天 主 教 會 之 一
方濟會Franciscan 是羅 馬 天 主 教 會 最 大 的 宗 教 修 會,13世 紀 初 由 義 大 利 阿 西 西 Assisi的 聖 方 濟 St. Francis創 立。聖
方濟嚴格簡單的戒律強調誓言清貧,捨棄一切物質生活,脫離世俗,專心研究教義哲理;聖方濟要求信徒
幫 助 窮 困 及 生 病 之 人,效 法 耶 穌 犧 牲 奉 獻 之 慈 悲 心;其 精 神 類 似 基 督 教 中 馬 丁 路 德 所 堅 持 之 理 念。聖 文 德 (St.
Bonaventure, 1257-74)對 聖 方 濟 的 戒 律 提 出 的 詮 釋,也 因 此 被 稱 作 此 修 會 的 第 二 創 立 者。在 聖 文 德 領 導 下 此 修
會 普 及 基 層 社 會 , 並 以 其 神 學 院 著 稱 。 方 濟 會 第 一 修 會 分 成 三 個 獨 立 的 分 支 : 嚴 修 派 (the Observants)、 住 院
會 (the Conventuals),和 嘉 布 遣 會 (Capuchins),反 映 出 一 些 早 期 的 思 想 差 異 。第 二 修 會 是 修 女 會,由 聖 佳 蘭 (St.
Clare)於 聖 方 濟 指 導 下 建 立 , 稱 作 聖 佳 蘭 會 (Poor Clares 或 Order of St. Clare)。 第 三 修 會 由 教 會 及 俗 世 男 女 組
成 , 並 進 一 步 分 成 在 俗 第 三 會 (Third Order Secular,居 於 俗 世 , 無 矢 發 聖 願 )及 修 道 第 三 會 (Third Order Regular居
於 宗 教 組 織 內 , 有 矢 發 聖 願 )。
天主教訪華的開始時間可追溯到十六世紀後半葉,但1680年後新任傳教士來華參與才算真正的開始。17和18世紀的中國禮
儀爭議是導致禁止基督教和驅逐天主教傳教士離開中國的因素之一。然而,一些傳教士從1724年起依然在中國非法活躍。
在方濟各會的中國傳教士中,來自捷克官方土地的四名修士在非法使團時期在中國工作。他們是方濟各會在中國的代表
團中最重要的代表,以及他們的意大利夥伴。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步出這華麗之巴洛克方濟會聖約翰天主堂,頓時覺得這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東普魯士文化底蘊

托倫Toruń 老城區船伕街Zeglarska ( Sailor Street)之手繪薑餅decorate Gingerbread biscuits老舖,這 "gyngerbrede"可是15世紀就流傳


至今之祝福小點心
72

可別小看這骨董車,可是1910年代之Rolls Royal 托倫Toruń 可是哥白尼的故鄉,故市政廳廣場旁豎立了雕像


這座哥白尼銅雕,則是 1853 年由德國個哥尼柏天文協會委託柏林雕塑家 Friedrich Abraham Tieck 雕鑄
哥白尼從克拉科夫遷至托倫 1458 年左右,當時在捲入十三年戰爭,其中波蘭王國和普魯士聯盟與條頓十字軍霸權爭戰。
而尼古拉·哥白尼的父親所居住的漢薩城邦選擇支持波蘭國王 Casimir IV Jagielion 維持獨立自由市之傳統而反對條頓騎士
團。 在 Thorn 第二次和平(1466)中,條頓正式放棄了對其西部省份的所有主張,皇家普魯士郡仍屬波蘭王國,直到第一
次(1772 年)和第二次(1793 年)波蘭被瓜分。
73

聽說這西班牙黃銅驢是中世紀站在這裡的一隻背上有刺之木驢的副本,被街警逮捕之罪犯被捆綁在此木驢背上,而腿被
捆在驢腳上被鞭打,所謂當街示眾 ( 按告示牌之解說)。
74

藝人在街上踩高蹺,每位團員均拿著手機拍照

掛著波蘭國旗之政府機構,稱之為星光下之屋;原來也是間博物館
巴洛克風格之星光下之屋"Building under the Star"隸屬市區博物觀之分支 : The East Asian Section - in the "Building under the Star" -
this museum is located in Baroque building known as the "Building under the Star", which was adapted for use as a museum during the years
1967-1970. The collection is primarily composed of art objects from China, India, Japan, Korea, Siam, Tibet and Vietnam, which were donated
by Tadeusz Wierzejski in 1966. These include artistic crafts items made of bronze, stone, lacquer and porcelain, and also painting, graphics,
fabrics and furniture. Among the most valuable are the bronze objects, such as vessels, censers, mirrors, Buddhist figures and porcelain China
from the Sung and Ming dynasties (1368-1661) and the Kang-Ksili dynasty (1622-1722), and Japanese Satsume and Arita porcelain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polychrome sepulchral ceramics - Tang dynasty (618-907); Japanese woodcuts from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Permanent exhibition: "Art of the Orient: Sculpture and Weapons", "Early Interior Decorating and Furnishings".
75

這座14世紀之方濟會聖瑪莉教堂St. Mary's church 真像座童話故事中的城堡;於14世紀當時也是歐洲最高之教堂( 高達


26.8m ),於15 世紀它也是座波蘭三大知名之聖禮堂( 另二座為 St. Johns’ Church in Toruń and St. Mary’s Church in Gdańsk )建築
之一。依據方濟會教規教堂不准有塔樓,故設計成三座追思之小鐘樓。1559年路德宗教革命後之1568年成為一間學院。18
世紀早期又回歸為天主堂。內堂也展現不同時期之各類型聖物與聖畫。
方濟會聖瑪莉教堂St. Mary's church全名為Church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這座教堂也見證13世紀中葉方濟會
到中歐傳道之歷史過程。
The Franciscan monks were brought to Toruń by the Teutonic Knights in 1239. It was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monastery in the whole of the
Teutonic state, the seat of the Prussian custos. Here, during the synod of 1243, a papal bull was issued, dividing the land into the following
dioceses: the diocese of Chełmno (including Toruń), the diocese of Pomesania, the diocese of Varmia (Ermland) and the diocese of Sambia
(Samland). Toruń’s Franciscans kept annals (Annales Minorum Prussicorum), in which they recorded the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and the Teutonic state. Here, a well-stocked library and a school were run.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Reformation in Toruń, the Franciscan Order
disintegrated and the monks converted to Lutheranism and Calvinism, while the church and the monastic buildings adjoining it to the north in
1559 were taken over by the Protestant City Council. After adaptation, the buildings housed the municipal gymnasium, the later renowned
Academic Gymnasium, until 1724. It was then that the buildings with the church were handed over to the Catholic Order of Bernardines,
following the royal verdict pertaining to incidents of the Tumult of Toruń. In 1821, the order was liquidated and the monastery pulled down. Only
a fragment of the west wing, adjoining the church to the north, has survived.
Between 1559 and 1724, the Church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was the major church in Toruń. We enter the former Franciscan area through
the gate in the Gothic wall adjoining the Panny Marii street. Walking along the Renaissance cloister with beautiful Mannerist gables above each
of the arcades, we enter the church. Inside, our attention is captured by the slenderness of the church, emphasized by the high narrow windows
with the nineteenth-century stained glass designed in the Gothic style, pillars separating the aisles and the interior buttresses in the south aisle,
which form a kind of chapels. There is also about 27-meter-high polychrome stellar vault.
The surviving elements of the interior furnishing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oldest group, dating from the Franciscan period, include
the Gothic polychrome decoration (1380-90) on the interior buttresses of the south aisle, highly valuable and of high artistic standard,
depicting monumental figures of Saints against the unreal architectural background; the early fifteenth-century oaken stalls on both sides of the
presbytery, richly and intricately carved; the Gothic figure of Christ in the Tomb in the north aisle.
The next group, dating back to the Renaissance and early Baroque Protestant period, include the fine early seventeenth-century organ in
middle of the nave; the early seventeenth-century pulpit overlaid with equally rich carvings next to the organ; the epitaphs of the local
patricians in the south aisle and in the presbytery; the tomb of Swedish Princess Anna Vasa (a sister of the Polish king Sigismund III Vasa) -
the Starosta (a representative of a district) of Brodnica and Golub, the Protestant sister of King Sigismund Vasa in the presbytery. After the
church passed into the hands of the Bernardine monk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some other elements were added, including the high altar
depicting the Annunciation and the side altars in the nave.
76

方濟會聖瑪莉教堂 St. Mary's church 祭壇畫


77

14 世紀末之聖母瑪利亞( 瑪麗抹大拉,她有 12 種稱呼 )木雕 Portrait of Mary Magdalene;在中世紀,抹大拉的瑪利亞解釋為


“ 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城鎮,來自馬格達拉的女人” 在西方基督教被認為是一個悔改的妓女或淫亂的女人。耶穌潔淨了
她的“七個惡魔 ( 七大原罪 )”;懺悔的她也見證耶穌復活的奇蹟;她發現了其墳墓是空的,伴隨著莎樂美和瑪麗雅各
的母親,並向門徒們報告發現,但在閃電中突然出現兩個穿著衣服的男人出現在他們旁邊。她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瑪麗和
約翰後方,跪在十字架旁或親吻基督的腳。在之後宗教革命之新教反對此觀點。
78

畫家所演繹不同版本之抹大拉瑪利亞 Mary Magdalene


79

巷子裡正替女友晚禮服整裝,參加宴會之伴侶
80

托倫舊船塢旁之水雷 1934 年興建之托倫 Józef Piłsudski 鐵橋,'39 年被破壞後,'49 年彷舊重建

1918 年波蘭獨立之功臣 Józef Piłsudski 元帥


St. James's church (常被誤稱為 St Jacob's), 為一 14 世紀之會堂,與其他托倫哥德式教堂不同,因它採用了波蘭很少使用的結
構:一個獨立的過道支撐,通過一個飛簷支撐,將拱頂的推力傳遞給支撐。現在,15 世紀的過道拱頂被抬高了,只能看
到一個拱形的拱頂:在聖器屋頂。教堂的獨特性也取決於無數的裝飾,細節風格和多色釉面磚。在新集市廣場,教堂可
以通過哥特式大門進入,有一個支柱和聖詹姆斯的巴洛克式人物,他們是讚助人。在巴洛克式祭壇入口的第一個走道上,
我們可以看到 十五世紀上半葉的十字架上的黑色基督哥特式十字架,而在長老會的第一個教堂裡,有一個完美的晚期哥
特式麥當娜形象和孩子,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末。在過道的東面牆上,有一幅十四世紀下半葉的哥特式繪畫,描繪了抹
大拉的馬利亞的傳說。反對這幅畫的是十四世紀後期的一個大型哥特式十字架,所謂的生命之樹,以前就坐落在聖尼古
拉斯教堂。在長老會中,人們可以看到,例如,一個高檔的恆星穹頂,1731 年後期的巴洛克風格的盛大高壇,還有一個 81
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下半葉的大型木版畫。這 1480 年 274 x 221cm 巨幅繪畫展示 22 位基督信徒相繼受難的場景,背景模
仿耶路撒冷的景象。(原屬於托倫聖尼古拉斯教堂,於 19 世紀拆除)。 畫中那座聖靈福音講座則是多米尼加教義的特徵。
伴隨著帶有牛的牧羊人,打獵,帶籃子的女人和船上的人物。畫面底部和中間,它的原創者為一跪著的身影,呈現在一
堵牆的背景下。 在中殿有一種玲瓏剔透的矯飾管風琴,可追溯至 1611 年。從長老會的第一支柱,有一個 14 世紀後期的
聖母與子的哥德式畫風。
82

早餐:飯店內早餐

午餐:TBA當地料理
83
84

晚餐:Hotel Mercure Torun Centrum飯店主廚料理


旅館:Hotel Mercure Torun Centrum 4* 或同級
8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