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9

中醫各家學說

葉桂
清代著名醫家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刁杏芳教授主講
溫病學派可分成二個支派 :

即溫疫學派和溫熱學派 。

1.溫疫學派﹕以研究溫熱病中的溫疫見長
代表人物有 : 吳又可 、戴天章、余師愚

2.溫熱學派﹕以研究普通溫熱病(包括濕熱病)為主。
代表人物有:葉桂、薛雪、吳瑭 、王士雄
中醫各家學說

葉桂
清代著名醫家
目的要求

 1.掌握葉桂衛氣營血辨証在温病學发展中的
地位與貢献
 2.熟悉葉桂温病診斷、胃陰學說、陽化內風、
奇經証治、久病入絡、理虛大法的特點
 3.了解葉桂生平著作學術渊源和影响
 重點內容

 1.創立衛氣營血辨証,闡发温病的病机証治
 2.重视辨舌驗齒,充實温病診斷
 3.闡发脾升胃降,創立胃陰學說
 4. 陽化內風的概念,范圍和証治
 5. 奇經証治
 6. 久病入絡的形成和証治
 7. 理虛大法:甘藥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顧
 8.叶桂學術對后世的影响
生平和著作
生平簡述

 葉桂,字天士,號香岩,江蘇吳縣人,生活
於西元1667~1746年(清康熙六年~乾隆十
一年)。

 葉氏祖、父俱業醫。14歲時父歿,乃從學于
父之門人朱某,聞人有擅長醫道者,即以弟
子禮事之,24歲時已先後從師17人。
主要著作
《溫熱論》

《臨証指南醫案》
1.《溫熱論》是其門人顧景文隨師出診,舟
遊洞庭時根據他的口授輯成的。

2.《臨証指南醫案》10卷,89篇,成書于公
元1764年。保存了葉氏診病的大量原始記
錄,由門人華岫雲等整理編注。
 至於《葉氏醫案存真》《幼科要略》等書是
否為葉氏所著,尚有爭議,而《本事方釋義》
《景岳全書發揮》則屬後人偽托。
學術理論
學術理論

 葉氏的學術成就

 突出體現在探索外感熱病的辨治規律

 以及發揮某些內傷雜病的機理及其治法
等兩大方面。
(一)創立衛氣營血論治大法,闡發溫病病機

闡述溫病的傳變規律和治療原則,提出了以衛氣營血
為綱的証治體系。

 他說:“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 對其治療大法,也明確為“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
清氣,人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
涼血散血”
 葉氏始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証方法。

 葉氏所指衛氣營血,是代表溫病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
 新概念,它標志著病邪的深淺、病勢的緩急、病情的
 輕重、傳變的趨勢及治療的方向等等,是識別溫病、
 治癒溫病的綱領。
1.溫邪入衛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邪襲衛,先見到肺經病証,
主要表現為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口渴、有汗
或無汗、苔薄、脈浮等,治療當用辛涼輕劑。

 衛分之邪的傳變,大致有兩條途徑,一則由衛分順傳
氣分,一則“逆傳心包”。
2.溫邪入气
溫邪不由衛分外解,漸次傳入氣分。

主要症狀:壯熱、汗出、煩躁、渴飲、脈大,
或腹滿便結、苔黃、脈沉實,以及身熱起伏、纏綿
日久、胸痞脘悶、苔膩、脈濡等

清熱、攻下是是其正治之法,涼膈散、小陷胸湯、瀉
心湯、小承氣湯之類,皆可適時選用。
若“熱未傷 津,猶可清熱透表”,否則“苦重之藥
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3.溫邪入營

 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遂致斑疹隱現,熱擾神明則
為心神不安,煩躁難寧,若挾痰熱,每易昏厥為痙,
陰液耗灼,則舌色紅絳。

 在治療方面,如初傳營分,而氣分之邪未盡,絳舌上
每兼黃白苔,可清氣透營,藥如犀角、生地、玄參、
連翹心、竹葉心、銀花等;
 舌純絳鮮色者,為包絡受病,宜犀角、生地、
連翹、郁金、菖蒲等以涼營清心;

 如神志昏憒則須加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之類
以開其閉。

 總之,溫邪人營之後,陰液大虧,病勢多變,
而致危殆,葉氏治療常以護養陰液為大法。
4.溫邪入血

溫邪深陷血分,病情較營分尤重
 邪陷血分的治療,總以涼血散血為主,藥如生地、
丹皮、阿膠、赤芍等。

 如風動痙厥則加入犀、羚、牛黃丸、至寶丹等。
 挾瘀血如狂者,加入琥珀、丹參、桃仁等。本証是
溫熱病最重篤的階段,治療得當,猶可邪去而正復,
否則每致陰竭而不治。
 (二)重視察舌驗齒,充實溫熱病診斷

 1.察舌苔 2.辨舌質
 3.驗齒 4.辨斑疹白㾦
(三)強調脾胃分論,創立胃陰學說

 在脾胃病辨治方面,葉氏一方面繼承了東垣補脾升
陽之說,對証屬脾陽不足者,常用東垣方加減,如補
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等,均屬葉氏治療脾胃病証的
常用方劑。

 另一方面,葉氏更闡述了脾胃分治之理,創立了胃陰
辨治之說,補充和發展了東垣脾胃學說。
 葉氏認為,脾與胃雖同屬中土,但其功能有別,治法
亦有所不同,並在學術上明確提出了“胃喜潤惡燥”
的觀點和脾胃分治的主張。

 在降胃和胃的治療方面,葉氏非常重視胃陰的作用,
並倡導以甘平或甘涼濡潤為主的濡養胃陰之法。

 在具體用藥上,葉氏本仲景麥門冬湯之意化裁,喜用
沙參、麥冬、石斛、扁豆、山藥、粳米、甘草之類。


 叶氏養胃陰多用甘平或甘凉濡潤 學
之品,使津液來复,通降自成,具體方
法運用如下:(此四法参考[中醫各

家学說].魯兆麟等主編.1996.7)
清養悅胃法
甘凉濡潤法
酸甘濟陰法
甘緩益胃法
胃陰學說
1.清養悅胃法:主要適宜于暑溫,濕溫病的後期,
胃氣不醒、 胃陰不复証。

症見:胃口不開、不飢、音低气餒,口渴口淡或口
苦,大便不爽等。

叶氏用甘平芳香配以微辛,从萡味清養胃陰。如
石斛、北沙参、鮮佩蘭、香豉、半夏曲、
廣皮白、扁豆衣、薏苡仁‧大麥仁、生谷
芽、荷葉等
 2.甘凉濡潤法:主要適宜于燥熱或木火升騰,灼爍胃
陰的病証。

 証见面色蒼白,舌紅或絳,咽干煩渴思飲,不寐,肌燥熇熱,
虛痞不食,便秘燥結,或寒熱火升,朝暮為甚,或咽痒干咳,
气逆咳血,或脘中覺熱,脉數促或搏大。

 此証胃陰耗傷較甚,燥熱不平,急投甘凉濡潤之品,如沙
参、麥冬、石斛、花粉、玉竹、白芍‧蔗漿、梨汁、
生甘草、等
 3.酸甘濟陰法:主要適宜于肝陰虛耗,肝用太過,
化熱上擾,胃陰因之受傷的病証。

 症見昏迷欲厥,廢食不便,心煩熱,消渴,或喜酸甘,或
眩暈,气塞脹悶,干嘔噁心,舌干唇紅或舌光剝。

 肝為剛臟,宣柔宜和,胃為陽土,宜凉宜潤,酸能制肝,
斂陰生津,甘則气津還,故以酸甘濟陰法藥,以烏梅、
白芍、石斛、沙参、麦冬、生地、五味子、阿膠、
木瓜等
4.甘緩益胃法:主要適宜于胃土氣陰不足,多見于久病
勞損或失血之後。

症見神倦食少,音低气短,大便不實,脉空大或弱,兼見胃陰
虛的症狀

治從甘平微涼微温之品,扶中益胃生津,此法扶气而不熱,
益陰而不滯,性味緩和。藥如人参、或参須,黃芪、北沙
参、玉竹、白扁豆、山藥蓮子、芡實、南棗、茯苓、
炙甘草、飴糖等
 葉氏關於脾胃分治的認識,尤其是滋養胃陰的學
術觀點,彌補了東垣詳於治脾,略於治胃,重在
溫補,不及養陰的不足

 糾正了舉世皆以治脾之藥籠統治胃,甚則陰陽不
辨的弊病,頗受後人的贊許,華岫雲曾贊道:
“此種議論,實超出千古”。
(四)倡陽化內風說

 葉氏認為“陽化內風”的病機是“身中陽氣之
變動”,指出這種肝風內動,“非外來之邪”。
 陽化內風 :

 肝陰耗竭 陰不潜陽:治宜滋肝潜陽熄風
 腎精虧虛 水不涵木:治宜滋腎養肝 熄風
 心血虧虛 血不養肝:治宜補心養血以熄風
 脾气虛弱 土衰木橫:治宜培土補中, 配入養肝熄風。
治療經驗
治療經驗

 葉氏臨床經驗豐富,其成就不限於溫病學
範圍,對內、外、婦、兒各科都有很深的造
詣,對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多有闡發,為後
世留下了大量的臨床方藥範例,被後世醫家
奉為一代宗師。
(一)理虛兼顧中下

1.甘藥培中
 久病的虛損患者,無論上損及下,或下損
及上,均以護養脾胃為關鍵。

 把”胃氣”的盛衰看做治疗虛轉歸的一個重
要依据。
 對於中損病証,他推崇《內經》甘藥理虛的
治療法則

 選方則宗仲景,認為“理陽氣,當推建中;
顧陰液,須投複脈。”对于傷陽的病証,往
往有勞力的病史,以內傷發熱、便泄、脈空
大等症為特徵,治以補中益氣、建中、四君、
異功等諸甘溫之力‘。
 傷陰的病証,常有久病耗液或熱病傷陰的病史,
有口燥、咽痛、納減、便秘、舌紅、脈數諸症

主以甘寒,方從“麥門冬湯”、“複脈湯”等
出入。
其中,他又接受了繆仲淳的用藥精髓,形成了自
己獨特的柔潤滋養的用藥風格。從甘溫和甘寒
兩個方面,比較全面地把握了對中損的治療。
2.血肉填下

葉氏在治療虛損時用藥常顧及腎臟。
他反對單純地投草木無情之藥,主張取質重味厚
填補滋養的血肉有情之品來栽培體內精血,以治
療下損。

 避免用剛烈的桂、附及苦寒的知、柏,這是他理
虛大法中的一個特點。
 具體用藥:

 益精滋腎用鱉甲膠、龜板膠、淡菜、海參等;
 溫通任督用鹿茸、鹿角膠、羊腎等;
 培元益胃用人乳、牛乳等;
 固本納腎用河車等;
 壯骨填髓用牛骨髓、羊骨髓、豬脊髓、虎脛骨;
 滋陰潛陽用龜板、鱉甲、牡蠣;
 溫養扶羸用羊肉等。
3.中下兼顧

重視中下兼顧、脾腎并補的治法

以下損為主的,每以填精藥中加入山藥、
茯苓

以中損為主的,往往在補中藥裏酌加熟地
等。
3.中下兼顧

如以人參、山藥、熟地、五味、天冬、女貞
等藥
所組成的平補足三陰法,以及脾腎雙補等法,
足証脾腎同治在他整個理虛大法中所占的
重要地位。
(二)久病入絡論治

 關于久病入絡的理論認識,是葉天士在大量臨
床實踐過程中的一個創見。

 葉氏對於一些慢性疾患,往往從“久病入絡”去
辨証,認為只要邪氣久羈,必然傷及血絡。
 葉氏認為”初病濕熱在經,久則瘀熱入絡” ,
 ”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入絡入血” 。

 即病之新久,有在經在絡,在气在血之分。
由氣鈍而致血滯,絡脈痺窒、敗血瘀留而成
為癥積、瘧母、內疝、痛勢沉著、形堅似梗
等症。
對於絡病的治療,提出了通絡用藥大法。

1.辛潤通絡法:藥用新絳、旋覆花、青蔥、當歸、桃
仁、柏子仁等;

2. 辛溫通絡法:如見陰寒之証,則佐以肉桂、桂枝、
茴香等;
 3.蟲蟻剔絡法:

 如果絡病日深,則非峻攻可效,須用蟲蟻之類辛
鹹之品,以搜剔絡邪,並常用丸劑徐圖緩取。

 用藥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龍、蟅蟲、全蠍等,
以此來搜剔絡脈,松透病根,臨床上每多應用,
稱之為蟲蟻搜剔法。
(三)治療奇經病証

頗有創見地發展了奇經八脈的辨証論治法則。
 辨証上,奇經之病須分虛實;治療上,常兼
“通”、“補”。

 葉氏指出,奇經用藥,與肝腎關系最為密切,
 葉氏填補奇經,多選擇血肉有情之品,如鹿茸、
鹿角膠、紫河車、龜板、鱉甲、 淡菜等。
(四)臨床用藥特色

1.上下互治 2.通補兼顧
3.寒熱并用 4.兼顧升降
5.潤燥兼施 6.滑澀互施
7.開阖并舉
學術評議
學術評議
(一)葉氏是著名的溫病學家,他揭示了外感溫病
的演變規律,系統闡述了衛气營血辨証淪治,并
為溫病三焦辨治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其
察舌驗齒、辨斑疹白 等方法,在臨床上具有重
要的診斷价值。

對于春溫、濕溫、夏熱、秋燥等溫熱病的治療,也
多發展前入學驗,從而形成了溫熱病的完整理論
体系,開創了溫病學說的新紀元。
(二)在雜病方面亦成就卓著。發明脾胃分論,創
立胃陰學說,提倡甘潤濡養胃陰的觀點,彌補了
東垣脾胃學說的不足。

(三)對虛損病証的治療,集前人之大成。形成
了甘藥培中,血肉填下,中下兼顧的全面治療方
法,為中醫扶正固本大法增添了新的內容。
(四)倡陽化內風論,深化了前人“內虛暗風”的
學說,并丰富了中風病的治療方法。

(五)創久病人絡說,提出了通絡用藥大法;論
治奇經病証,補前人之未逮,為內傷雜病的治療
開辟了新的途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