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 —— 林觉民胸怀天下的情操及其牺牲的价值

林觉民(公元 1886 年 – 1911 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


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少年时代即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曾经拒绝参加科举考试。他年幼从父
读书,十四岁就进入福建高等学堂学习,在校期间阅读了《苏报》、《民报》
等大量民主革命报刊,有志于从事民主革命的宣传工作。由于接受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在课余讨论时事时,他曾激昂慷慨地说过:“中国不革命
不能自强。”林觉民立志救国救民,学习成绩优秀,课余又十分关心时事,并在
学校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言辞敏锐、胸襟开阔、热心公益、不畏强暴的杰出才干
和优秀品质,因而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毕业后,十九岁的林觉民赴日本
留学。他在日本庆应大学文科攻读日语、文学、哲学,兼习英文、德文。当时
正值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清朝政府腐朽懦弱,使
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势的危亡,激发了许多忧国伤时的热血青年的爱国
情感,兴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因此,林觉民在日留学期间受到了民
主思潮的洗礼,产生了不惜牺牲生命以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思想,并参
加了当时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开展了民主革命活动。

1911 年春天,黄兴、赵声奉孙中山之命筹划广州起义,以武装推翻清帝
的统治,他们写信给身在日本的福建籍革命党人林文,说事情大有可为,召旅
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于是林觉民受命从东京回国协助革命事务。由于形势日
有变化,起义日期几次更改,最后确定在 4 月 27 日发动。林觉民于 4 月 24 日
赴港接应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忙碌一天,半夜才回到住处。别人都已困倦就
寝,他仍连夜给家人写诀别书信,直至破晓。翌日清晨,他将信交与一位朋友,
嘱其事后代为转送,随即毅然率众返广州。

4 月 27 日下午五点多,在黄兴指挥下,林觉民领敢死队冲入广东总督衙
门后堂。清总督张鸣岐闻风逃窜,敢死队举火烧衙。在退出东辕门时,遭遇大
队清兵,双方激战。林觉民腰部中弹扑地,他大喊一声,纵身跃起,杀敌多人,
受伤数处,鲜血暴注,终于力竭被擒。两广总督张鸣歧、水师提督李准在提督
署亲自审问他。在审讯中,林觉民态度从容不迫,慷慨陈辞,阐明献身革命、
振兴中华的道理。他纵论世界形势,指出革命潮流,乃大势所趋。连张、李二
人也不得不暗自叹服他的才干与风采。为了套取口供,竟为他开去镣铐,延坐
堂上,倍献殷勤。林觉民纵笔挥洒,写下洋洋数千言自述,接着又慷慨激昂地
发表演说,宣扬革除暴政、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主张,并痛斥清廷涂炭生灵的
罪恶,显示了辛亥革命志士的英勇气概。他临刑时仍面色不改,谈笑自若,引
颈就义,年仅二十五岁。(以上林觉民生平及广州起义前后经过参考了数篇论
文,参考文献将在附录注明)

林觉民殉国后,遗书辗转送至家中。原书共有两封,一封寄父,一封与妻。
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是一篇从妻子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
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情书。反映了他热爱
妻子、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张志善《读林觉民<与妻书>》)在《与
妻书》中,林觉民胸怀天下、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表露无遗。信中的开头就写
到“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表露了林觉民对革命事业抱着至死方休的决心,
为了民族的命运、国家的未来,连生死都能置之度外,还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
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怀?“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可
想而知,林觉民在写下这封《与妻书》时内心承受着怎样的悲痛,男儿有泪不
轻弹,但此时的林觉民却泪珠和笔墨一起落下,连信都差点无法写完,一边是
最挚爱的妻子,一边是最深爱的祖国,任谁都难以割舍其一,但林觉民纵使心
中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仍毅然与妻子告别,“忍悲为汝言之”,为国家和人民奉
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奉献了自己不愿割舍的爱情。

“第二节,晓之以大义。说明以‘爱汝’之心爱天下人,死,是为天下人谋永
久幸福,劝慰其妻不必为他死悲伤。”(张志善《读林觉民<与妻书>》)信中的
第二段,林觉民向妻子说明其敢于赴死的原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
吾勇于就死也”、“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
意,几家能够?”,林觉民将对妻子的爱升华为对所有天下有情人的爱,奈何你
我皆生在 1911 年黑暗腐败的中国,正是这遍地腥云、满街狼犬,阻挡了天下
有情人的爱情,不将这腥云狼犬铲除,又如何能使天下有情人美满幸福,故“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深深渗透在革
命烈士的心里,使其胸怀为天下人铲除暴恶,使天下人生活皆得美满的壮志。
林觉民扩充其对妻子的爱情,以自己的生命做拼搏,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
人,所以敢于不顾妻子而死。他更要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
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丧偶之痛已足以使妻子悲痛欲绝,但林觉民却
劝慰妻子应当像他那样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林觉民事事以国家及人民的利益
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多伟大的推己及人的胸怀啊!

“第四节,指出当时‘死’的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存在,说明自己为祖国、为人
民而死,是死得其所。并嘱咐妻子好好培育儿女,继承父志,完成革命事业。”
(张志善《读林觉民<与妻书>》)信中的第四段,林觉民进一步表明了自己为
国、为民、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志向和决心。“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林觉民十
九岁就娶陈意映为妻,五、六年甜蜜美满的夫妻生活中,小俩口对彼此有了十
分深厚的感情,尤其在上一段文字中回忆了与妻子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甜美
回忆,心中更加恋恋不舍。但胸怀天下的革命志士不能满足于小情小爱,“天灾
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活在水深火热
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的凌虐、侵略者的欺凌,国内无时无地不能使
人死亡。革命烈士怎能忍心眼睁睁看着国家沦亡,人民百姓倍受欺凌而死,与
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命一搏,也许能换来祖国更美好的未来呢?“天下人之不当
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他必须站出来
唤醒麻木的社会、拯救无辜的人民、拯救腐败的中国!为了民族的自由而奋斗、
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即便牺牲性命,也“死无余憾”了,林觉民至始至终心
系国土百姓,他对妻子的爱至死不渝,对祖国的爱更是视死如归!

“第六节,再次表达耿耿献身国家之心和区区不能相舍之情。”(张志善
《读林觉民<与妻书>》)林觉民在《与妻书》的第六段中更直接点明了其为国
为民无私奉献的心志,“吾牺牲百死而不辞”,因其“不忍独善其身”,革命斗士不
愿为了自己个人的幸福苟且偷生,他更愿意为广大的社会奉献自己所能奉献的
一切!林觉民在第二段写了“吾至爱汝”,又再一次写到“吾爱汝至”,反复强调对
妻子的爱,可见其对妻子的情有多深,林觉民爱妻也爱国,但他在面临艰难抉
择的时候,毫不畏缩地选择了为祖国牺牲自己的性命与爱情,他对祖国的爱不
言而喻,这样的宽广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毫无疑问的,林觉民的牺牲绝
对重于泰山。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其为世间留下的贡献。年仅 25 岁
的林觉民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承担起救国救民的伟大使命,带着他的豪情壮
志,死得轰轰烈烈。每一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其的重任,而这些重任就得有一
些愿意牺牲小我的人去完成,林觉民的牺牲,把革命事业向成功推进了一步,
成了为后代建立更美好的生活的垫脚石。“既然‘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就总得
有一批最早觉悟的人奋勇而起,不避危险,传布真理,唤起民众,以推翻反动
的清朝统治,争取国家的独立富强。”(卢飞《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而林
觉民正是那批奋勇而起,不避危险,为革命殉难的革命斗士之一,他们的斗争
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林觉民等人的牺牲也成功引起了当时中国麻木社会的觉醒,孙中山先生在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
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
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如此高度的评价,说明林觉民等人牺牲的
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次起义,重新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也是对清朝政府一次极
为沉重的打击,黄花岗起义有力地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早日到来。

林觉民为了革命事业宁死不屈的精神,保全了个人气节,也保住了民族和
国家的尊严。他为国为民竭尽所能争取自由独立和长久幸福的精神,成了中国
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烈士们在黄花岗之役勇往直前、气吞狂虏的战斗表现,
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林觉民等烈士为振兴中华不惜抛头颅、
洒热血,英勇献身的精神,必将激发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梁尚玉《情词
壮美,浩气长存》)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爱情诗中写到“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
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的这首诗概括了《与妻书》的主题,也道出了林
觉民何以为国家、民族的自由不惜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最珍贵的爱情。
黄花岗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林觉民等人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展现了个人
生命的意义,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为了国家为了自由而斗争的精神永远
是后辈最好的榜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