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5

以小语用的角度分析

句子
李金燕-吕文良-萧敏儿
小语用的前提

• 汉语的词可分为:语言的词和言语的词
• 语言的词只有形式和意义,没有内容
• 例子:“你” 得形式是ni,意义为第二人称单

• 言语的词因为有了交际情景,因此不只有形
式和意义,还有内容。
• 例子:金燕和敏儿说:林老师找你。那个“你”
就有了内容,也就是敏儿。
区分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

• 句子有两种: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
例子:在语法课中,教师把“明天没有上课”写
在板书,指示学生分析。
此句子为语言的句子。
• 学校通知单上的“明天没有上课”为言语的句子。
• 具体的句子有形式、意义和内容
• 理解言语的句子时,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形式和意义
来理解内容。
• 区分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
1. 语言的句子没有交际情况,言语的句子有交际情况
2. 言语的句子在指称上有具体内容,语言的句子没有
3.言语的句子,陈述有具体时间,语言的句子没有。
• 句法和语义相互制约
我想他 和 他想我
• 句法和语用相互制约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绿”字一般不做动词,由于语用需
要,可以化作动词使用
• 语义和语用相互制约
“你真坏” 普遍上是形容人很坏,是贬义,可用于情侣之
间的对话,它是句称赞或撒娇的话
• 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又称为三个平面理论,
它可以分析汉语歧义句、语序、虚词、语病。

歧义句:“鸡不吃了”
从句法上来分析:鸡不吃了(主谓句)。
从语义上来分析:鸡(施事或受事)不吃了。
从语用上来分析:鸡(主题)不吃了(述题,
“不吃”是焦点)。
语序:
“草莓甜”是主谓结构
“甜草莓”是偏正结构
这种语序的变化属于句法平面。

“我请你”
施事 受事
“你请我”
这种语序的变化属于语义平面。
语序:
“你怎么了?”
“怎么了,你?”
表达重心不同,这种语序的变化属于语用平面。

虚词:
“读书?”是动宾结构
“读的书?”是偏正结构
虚词:
“学生的家长?”是偏正结构
“学生和家长?”是并列结构
句法平面

“我把旧书卖了?”
“把”后面名词性词语“旧书”是受事
“旧书被我卖了?”
“被”后面名词性词语“我”是施事
语义平面
“关于、对于、至于”是点明话题的
这些介词属语用平面

语病:句法上
“我感到荣誉和高兴。”
“荣誉”是名词,不能做“感到”的宾语

有些名词不和副词组合:
“非常周末”、“非常可乐”
(非比寻常的周末、非比寻常的可乐)
语病:语义上
“石头读书”
“读”要求施事的是有生名词

“我吃大碗、我吃馒头”(可以)
“我吃大碗和馒头”(不行)
工具格和对象格不能并列做宾语
语病:语用上

“把生产搞上去,把人口降下来”
没有语病,但写在火葬场的围墙上就有了语病,
不适切于语境
(三)形式、意义、内容与句法、语义、语用
形式 意义 内容 现实性
语言的(抽象的) + + - -
句子
言语的(具体的) + + + +
人称 语言的(抽象的) + + - -
代词 言语的(具体的) + + + +

1) 语言的句子和语言的人称代词无现实性,因而没有
内容,不能作语用分析。言语的句子和言语人称代
词都是形式、意义和内容的三位一体,可以从句法、
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形式 意义 内容 现实性
语言的(抽象的) + + - -
句子
言语的(具体的) + + + +
人称 语言的(抽象的) + + - -
代词 言语的(具体的) + + + +

2) 有无现实性决定了句子和人称代词是否有内容,决
定了能否作语用分析。

3) 形式、意义、内容与句法、语义、语用有很强的对
应性。形式、意义、内容分别是句法、语义、语用
的分析对象。
第二节 小语用内容
一、话题和说明
• “话题——说明”是句子常见的语用结构,话题的
不同反映说话人的着眼点不同。

如:1.“我吃过饭了。”(主谓宾句)
2.“饭我吃过了。”(主谓谓语句)

句法结构不同,语义结构相同。
如:“我吃过饭了。”(主谓宾句)
“饭我吃过了。”(主谓谓语句)

• 话题表示旧信息,1的“我”、2的“饭”
• 说明表示新信息,1的“吃过饭了”、2的“我吃
过了”
• 例1关心“我”;例2关心“饭”。
二、表达重心
• 句法结构中由于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分。

如:
定心结构:我的书
状心结构:慢慢儿走
动宾结构:看电影
动补结构:洗干净
谓语:你是怎么受伤的? 我是跌伤的。
三、评议
• 句子中往往有评议性词语,可以了解说话人的态
度。

如:
表推测的:“看起来、看样子”
表确定的:“老实说、说真的”
表估计的:“也许、恐怕”
表主观态度的:“依我看、依我想”
四、句类
•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陈述句目的:陈述、询问、祈请、感叹

学生对老师说:
“我没听清楚你问的问题。”
(询问老师问什么问题——询问)
(要求老师重复问题——祈请)
疑问句
目的或用途:询问
• “询问别人一件事”
• 其他的目的或用途:“陈述”“祈请”

• 陈述:
• “难道十个指头一样长?”
• (告诉比尔“十个指头不一样长”的事实)
• 祈请
“我们是不是再商量一下”
(要求别人与自己商量)

“你是否知道公共场所不许吸烟?”
(要求对方停止吸烟)
祈使句
目的或用途:“祈请”
• “要求别人一件事”
• 祈使句的其他用途:“感叹”

教师对经常无故缺席的学生说:
例子:“别把这儿当做茶馆酒店!”
(表示强烈的不满)
感叹句
目的和用途:“感叹”
• “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
• 其他的目的或用途:“祈请”

对坐在电风扇旁边的人说:
“今天真热啊!”
(要求别人打开电风扇)

母亲对女儿说:
“你的房间太乱了!”
(要求女儿整理房间)
冗余成分
汉语词汇的冗余成分
• 得失=失
• 成败=败 前一个语素是冗余成分
• 盛衰=衰

• 人物=人
• 质量=质 后一个语素是冗余成分
• 国家=国
例子:腈纶毛线 锦纶毛线

“毛” 是半冗余成分。

• 以“毛线”为例。毛线是:“用兽类的毛纺成的线”。
以上的例子并不是指某种羊毛混纺的线,而是用腈纶、
锦纶、氯纶纺出来的类似毛线的纺织品。“毛”由实转
向虚,这里只起比况作用。

• 如果将这个半冗余成分省去,组成“腈纶线、锦纶线、
氯纶线”,又会使人误以为是非针织用的线
例子:小小孩 大大后天

• 两个相同语素相连
• 小小孩是指比小孩还要小的小孩;大大后天是指紧
接在大后天之后的一天。
• 省去冗余成分变成“小孩”、“大后天”
2. 语法的冗余成分

• 公诸于世
“诸”是“之”和“于”的合音字,
“公诸于世 = 公之于于世”(其中前一个于是多余的)
• 非……不可
“非”是“不”的意思,“不可”是“不行”的意思,
“我非其不可=我一定去”
例子:(“不”和“没”是冗余成分)
1. 难免不犯错误 = 难免犯错误

2. 教室里好不热闹 = 教室里好热闹

3. 没开会之前来找我 = 开会之前来找我
3. 话语的冗余
• 传统修辞学过分强调了言语的简练,以致人们产生这样一种误解:
多余的话总是消极的。

• 在即兴讲话中,讲话者为了思考下文,可以在一定的适度内借助
于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语句来延缓思考时间。在这里多余的话成了
说话人赢得思考时间的拐杖。

• 在谈话时,说话人为了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在挑选字眼时往往
出现多余的话。

• 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总希望听到对方反反复复地倾吐爱恋的悄悄话。

You might also like